Feeds:
文章
留言

Archive for the ‘如是我聞’ Category

#2016/07/27#

 

話說最近很紅的話題之一:

20160727-150742-001

圖片來源: 假的!產生器

 

此說令許多人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法師所說不合於世間常理,但其實在佛法裡這算是一種處理煩惱的方法而已,在禪宗的紀錄裡,更令人訝異的故事也是有的,例如:

秤錘祖師的故事:
http://city.udn.com/66275/5410117

 

佛法到底是在教什麼呢?簡單的說是熄滅貪瞋癡的法教,而為了達到此目的,就開展了適合各種眾生的修行方法出來。但又為麼要斷除煩惱,這是因為見到了眾生在六道輪迴生死中所承受的各種苦,而追朔苦的根源,發現是來自於貪瞋癡,為了對治煩惱,才出現各種相應的道法。

 

在「中阿含七法品漏盡經第十」中說到有七種斷煩惱的方法如下:

有七斷漏、煩惱、憂慼法。云何為七?
①有漏從見斷。
②有漏從護斷。
③有漏從離斷。
④有漏從用斷。
⑤有漏從忍斷。
⑥有漏從除斷。
⑦有漏從思惟斷。

 

①云何有漏從見斷耶?

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御聖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故,便作是念:『我有過去世,我無過去世,我何因過去世,我云何過去世耶?我有未來世,我無未來世,我何因未來世,我云何未來世耶?自疑己身何謂是,云何是耶?今此眾生從何所來,當至何所?本何因有,當何因有?』彼作如是不正思惟,於六見中隨其見生而生真有神,此見生而生真無神,此見生而生神見神,此見生而生神見非神,此見生而生非神見神,此見生而生此是神,能語、能知、能作、教、作起、教起,生彼彼處,受善惡報,定無所從來,定不有、定不當有,是謂見之弊,為見所動,見結所繫。凡夫愚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②云何有漏從護斷耶?

比丘!眼見色護眼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眼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護則不生煩惱、憂慼。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護意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意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護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護斷也。

 

③云何有漏從離斷耶?

比丘!見惡象則當遠離,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山巖。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疑,比丘者應當離。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疑,盡當遠離。若不離者,則生煩惱、憂慼,離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離斷也。

 

④云何有漏從用斷耶?

比丘!若用衣服,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蚊虻、風雨、寒熱故,以慚愧故也。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令身久住,除煩惱、憂慼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隱無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床褥、臥具,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疲惓得止息故,得靜坐故也。若用湯藥,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除病惱故,攝御命根故,安隱無病故。若不用者,則生煩惱、憂慼,用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用斷也。

 

⑤云何有漏從忍斷耶?

比丘!精進斷惡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專心精勤,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皆令乾竭,不捨精進,要得所求,乃捨精進。比丘!復當堪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虱,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病,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則生煩惱、憂慼,忍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忍斷也。

 

⑥云何有漏從除斷耶?

比丘!生欲念不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不除斷捨離,若不除者,則生煩惱、憂慼,除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除斷也。

 

⑦云何有漏從思惟斷耶?

比丘!思惟初念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起至出要,法精進喜息定,思惟第七捨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趣至出要。若不思惟者,則生煩惱、憂慼,思惟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思惟斷也。

 

所以法師所說的,「假的」修行方法之中,其實包含不少的漏斷法的體悟,否則是不可能靠一句「假的」就能處理這樣的逆境的。

 

Read Full Post »

#2014/08/12#

 

念經咒都可用來做為修行的方法,但念什麼經咒就隨個人因緣而有所不同,但好的經咒唱誦(指容易讓人短時間就靜心及淨心)就不容易,以下列出一些個人覺得不錯的經咒供薦賞。

 

 

修行首當要能知道懺悔,也就是要知道慚愧。由於貪瞋痴的原故,我們常造了惡業而不知,所以要時時靜心反省及檢討自己的身口意行為,之後保持正念正知(正住),不再犯錯。

 

懺悔文 – 齊豫

 

 

 

金剛經說了什麼?就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無念、無相、無住。

六祖云:「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無念即是正念,清楚明白而如實的一顆心。

無相即是平等無分別,能除我慢、分別心。

無住即是寂滅無作,能斷生死苦,趣向涅槃。

 

《雜阿含經》第46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貪致樂、瞋致苦、痴致不苦不樂,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為斷樂受貪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苦受瞋恚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不苦不樂受癡使故,於我所修梵行。

「羅睺羅,若比丘樂受貪使已斷、已知,苦受恚使已斷、已知,不苦不樂受痴使已斷、已知者,是名比丘斷除愛欲縛、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樂受所受時, 則不知樂受,
貪使之所使, 不見出要道。
苦受所受時, 則不知苦受,
瞋恚使所使, 不見出要道。
不苦不樂受, 正覺之所說,
不善觀察者, 終不度彼岸。
比丘勤精進, 正知不動轉,
如此一切受, 慧者能覺知。
覺知諸受者, 現法盡諸漏,
明智者命終, 不墮於眾數。
眾數既已斷, 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當我們根塵識三事和合就會生起三種心受,若以正念正知覺照諸受,而於諸受不動轉,則能斷諸結使,趣向涅槃。

金剛經說: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若心有住,即是於心受有所愛取,有愛取故,則會緣生未來有,所以無住生心是趣向涅槃之道。

但涅槃之道好不好走呢?其實是不容易的,佛說: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非得要發起度盡一切眾生的心才行啊,若不發此心,則心無法調伏,因於冤親苦樂等諸相仍會生起分別,於是無法成就涅槃之道。

以上是個人對於金剛金所解知義理心得,供參考。

 

佛光山金剛經

 

 

《金剛經》養德禪寺唱頌(經文版)

 

 

 

 

普門品,有些不信的人,說是迷信,對我而言,我是相信的,經中所說的神力,是觀世音菩薩久遠修習智慧所得的。例如:以前人不知道人能坐飛機在天上飛,現在人們則有如家常便飯,以前人不知道有資訊可以傳送聲音、視訊,現今一點也不稀奇。所以普門品所說的神力對我而言是可辦到的,只是我們智慧不足的原故,無力實現。

 

普門品頌(完整版)第四版

 

甘露譜 禪定水晶音樂

 

地藏經 承天禪寺合眾唱誦版

 

大悲咒 – 齊豫

 

 

有時候經典雖非佛說,但只要持誦靈驗有效,能有所相應都是好的,像這部高王經,是由死囚夢授傳出的,很多人持誦都得到不錯的感應,所以不應以非佛說就輕視。語云:佛渡有緣人。經典紀載有個老太婆跟佛陀無緣,佛去度她,怎樣都不肯見佛陀,但舍利弗去,則是百般殷勤供養,所以亦不可輕視佛弟子流出來的經典。六祖大師說: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高王觀世音真經

 

 

好棒的僧眾的早晚課,看了我都想去參加,真是法同一味啊。

法鼓山早課

 

靈泉禪寺【早課】

 

靈泉禪寺【晚課】

 

圓光佛學院 早課

 

光德寺晚課

 

 

 

 

布袋戲也能運用咒語,製作的還蠻好聽的。所謂菩薩莊嚴佛土,是在心而不在事相,若心能隨喜,功德則能隨入。雖然身處惡劣的環境,只要有佛法,都能帶來利益的,岡波巴尊者在勝道寶鬘集中說到:在三惡道及無暇的地方,偶爾也會有些許短暫的安樂,是正法所帶來的功德。就是這樣,凡事不帶成見,心隨喜樂,樂觀佛法流佈,隨處利益眾生。

 

霹靂布袋戲 – 往生咒(彿劍分說武戲曲)

 

霹靂布袋戲-七佛滅罪真言

 

Read Full Post »

簡易施食法

#2012/09/03#

農曆7月,在網海中亂逛,看到不少施食的文章,其中以海濤法師的教學影片最清楚了,於是也開始試著學習施食。

 

教學影片:

海濤法師 慈悲甘露施食儀軌(全)

 

海濤法師佛學問答Q&A中簡易的施食法:

http://www.sutra.org.tw/haitaoQA/QA_06.htm

 

因我用的食物是子母牌愛美斯奶粉,所以我把七粒遍十方改成奶粥遍十方。為什麼選用奶粥,因我在網上查看相關資訊時,在施食專欄看到有一群人用奶粥施食的方法,又現今家裡不常煮飯,我又不想用生米,若把奶粥弄稍稀一點,倒在花園中,給昆蟲吃或沁入泥土中當肥料,除了供食鬼神又供昆蟲花草等,而且不用常常要整理花園。

 

 

底下是我的施食儀軌:

簡易施食法(召請法)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安住大地菩薩眾,南無一切龍天善神。願以威神加哀護助,我今召請十方剎土,盡虛空界,一切六趣餓鬼有情類,以三寶威神力故,悉至我所(一遍)

普召請:南無部部帝唎 伽哩哆哩 怛哆誐哆耶。(三遍)

解怨結:唵 三陀囉 伽陀 娑婆訶。(三遍)

開咽喉:點點水,唵 步步底哩伽哆哩 怛哆誐哆耶。(三遍)

變食咒:(可以用七粒米布施,或是用麵、飯、粥。 )
南無薩嚩怛他誐哆 嚩嚕枳帝 唵 三跋囉 三跋囉吽。(七遍)

甘露水咒:
南無蘇嚕婆耶 怛他誐哆耶 怛姪他 唵 蘇嚕蘇嚕 鉢囉蘇嚕 鉢囉蘇嚕 娑婆訶。(七遍)

四如來加持:
南無多寶如來 南無妙色身如來 南無廣博身如來 南無離佈畏如來 (三遍)

普供養:唵 誐誐曩 三婆嚩 伐日囉斛。(三遍)

施無遮:
早上:法力不思議 慈悲無障礙 奶粥遍十方 普施周沙界
唵  度利益 莎訶 (一遍)

中午:大鵬金翅鳥 曠野鬼神眾 羅剎鬼子母 甘露悉充滿
唵 穆帝 莎訶 (一遍)

晚上:汝等鬼神眾 我今施汝供 奶粥偏十方 一切鬼神共
唵  穆利陵 莎訶 (一遍)

基本上,我從頭到尾只用合掌,只到唸變食咒時,手拿起奶粥安於胸前,唸甘露水時,手拿水壺,唸完再放回桌子,等儀軌完成,端著食物到屋外,七彈指,倒食物於樹下,噴灑甘露水於空中。

 

 

施食感應:

◎ 我第一次是在公司施食的,用便當盒裡一點的飯菜,水則是放入噴灑瓶裡,當我開始唸咒不久,隨即感到心驚,感覺有眾生來到我施食的地方,情況與我在土地公廟唸安土地真言是一樣的,唸完施食儀軌,將食物拿到樹下倒掉,當天夜裡作夢,夢見有一台車油箱位置著火,我趕緊拿著噴灑瓶灑水,@@",我想起施食後沒把水噴掉,所以隔日上班,趕快把水噴掉。

◎ 幾天中,做施食儀軌時,身體皆會發熱流汗。

◎ 幾天中的一天,有夢見去到一個地方,有一群黑人,似乎被關在木條圍著的房子裡,我不知去那裡要做什麼。

◎ 中元普渡當天,跟母親說我要回去唸施食咒施食,父母沒反對,傍晚我就在家人香插好後開始作施食儀軌,當晚夢見在一條寬廣的大馬路上,有很多動物,有些想撲向我,我叫它們不要過來,其中有一個從沒見過的眾生,形狀四方形,其內部中空,不時有紅黃光外露,向公車搬行駛,不知它們要去那裡。之後,我在這條路上遇到一些人,我問其中的人說他們在做什麼,那人回答說:不是你在幫苗粟祖先超渡嗎?這倒令我驚奇,一、會有苗栗祖先(母方)是我沒想到的;二、施食變超渡。

施食日短,以後有新的在增加上來,以上與有緣人分享,感謝十方善知識,若有錯誤,請不吝指正。

 

 

◎ 增加(2012/09/11):今日夢見現有一人像,有點像佛像,但又不像佛像那種雕刻及那種顏色,總之不太好形容,他似無開口說話,但可以聽到傳達的聲音,他跟我說了一些話,大部份都聽不清楚也記不太起來了,前面約略是說依此努力…,只記得最後一句約略是說:在最好的情況下可得下品下生。然後我夢境就切換回行路上,在此同時,發現那人說的修行真的很難(但我不知是什麼很難),只知切換夢境時心念就渙散了,根本把持不了。我平常不拜亦不念阿彌陀佛,亦無意願往生西方,不知怎會有這種夢?不知是否是因每天晚上若無事會固定唸六字大明咒約108次左右的關係,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

 

參考網站:

施食交流:http://www.shixiu.org/forum-132-1.html

釋大寬法師施食總整理:http://www.shixiu.org/forum-132-1.html

收集:

變食咒:梵漢咒語大講堂第38集 1/2 變食真言 林光明教授

梵漢咒語大講堂第38集 2/2 變食真言 林光明教授

甘露水咒:梵漢咒語大講堂第51集 1/2 甘露水真言 林光明教授

梵漢咒語大講堂第51集 2/2 甘露水真言 林光明教授

施食問答集 (持教上師)

[施食的程序]簡解

施食的感應(附簡易施食法、乳粥消業施食法)

常見的施食問題—果勝彙整

施食专栏

貓姐平時的施食儀軌(有冤親債主者適用)

 

 

施食影片收集:

 

 

家人的疑問,個人觀點回答:

為什麼要施食,是否迷信?

答:佛法中說是有六道輪迴的,所以施食對於信佛的人而言不是迷信。一、一般人在世若無修行,死後大都為鬼,又我們人身承自祖先及父母,所以當施食祭祖,超渡親族,令其生安樂處。

二、又佛法中施食,照理推,鬼若得食,則人間安寧,並增益諸天,按照經典記載,鬼若得甘露食,則能有機會轉生諸天。

三、培養布施的心,所謂修道在於修心,三十七道品中未生善令生起,所以每天借由施食生起布施的心,是很好的。

人都不夠吃了,還布施給鬼?

答:人間大都不缺食物,天界更是不缺,平常你若要拿東西送給不認識的人,人家可能會感到奇怪,非親非故送什麼食物?但餓鬼道則常常缺乏,很需要人間的濟渡,如此施食則比較好,而且只花少少的時間及東西即可成就。

◎有什麼福報,有多大?

答:不應在意福報,只要知道施食會有福報即可,施食重點只用來修心、練心。若要看福報,要有天眼才能看得到,凡人之眼,看不到。金剛經說: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所以福來福去,一切順乎因緣,不執著,才不會引發後有。有人看不破,心中有結,來世又要出生受苦。

Read Full Post »

 

 

#2013/10/07#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七)

心種種故色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使染,瞋恚、愚癡使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是故,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諸比丘!長夜心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當知,汝見嗟蘭那鳥種種雜色不?」

 

答言:「曾見。世尊!」

 

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心得筆記:

語云:相隨心轉,果然有證據。有什麼樣的心行,就會有什麼樣的相應色身。所以佛陀說我們應當觀察思惟這顆心,觀察思惟這顆長夜染著於貪欲、瞋恚、愚癡的心。

在七車經的第一車是戒淨,第二車是心淨,這兩車對我來說已是很難修的了,大部份的人能修到心淨就已很不容易了,很多人終其一生也只修到心淨,因未得到勝義的佛法的教化故,雖然之中有些人有機緣得到正法教化,但還是會卡在第三車的疑蓋淨過不去,前三車的門檻,深如洪溝,是畫分聖凡的的界線。

 

#2013/10/03#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六)

愛結所繫,如狗子繫柱

 

爾時,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有時長久不雨,地之所生百穀草木,皆悉枯乾。諸比丘!若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須彌山王皆悉崩落,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此大地悉皆敗壞,而眾生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比丘!譬如狗子繫柱,彼繫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如是,比丘!愚夫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長夜輪迴,順色而轉。如是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長夜輪迴,順識而轉。諸比丘!隨色轉、隨受轉、隨想轉、隨行轉、隨識轉。隨色轉故,不脫於色,隨受、想、行、識轉故,不脫於識。以不脫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故,不隨識轉。不隨轉故,脫於色,脫於受、想、行、識,我說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心得筆記:

如實知則不隨轉。不隨轉則脫於色、受、想、行、識,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2013/01/21#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五)

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燄,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餘身分,
永棄丘塚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為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心得筆記:

玄覺和尚說:夢裡明明有六趣。我現在也是一樣是在夢裡而不知是夢,因感覺有老婆小孩、有房子車子、有恩怨、肚子會餓、會生病…等等種種是如此的真實,但佛陀說要觀察這些我們以為堅實的東西當中,去發覺「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的特性,五蘊諸種種有是緣生而有,當緣滅時則會消散掉,而這種緣生緣滅的現象,有如聚沫、水泡、野馬(熱氣流)、芭蕉、幻法般的不實,我們不段的追求的,如愛情、名利、權貴…等,都將會磨滅成為過去,所以說無常、變異,所以說是苦,因是苦故,所以才要捨離而求解脫。

 

 

#2013/01/21#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四)

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是比丘晡時從禪起,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禪中思惟,作是念:『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今日世尊,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頗有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爾時,世尊手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住法。」是比丘晡時從禪起,往詣佛所,頭面禮足,?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禪中思惟,作是念:『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今日世尊,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頗有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爾時,世尊手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住法。」

佛告比丘:「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

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比丘!於色當生厭離、厭、離欲、解脫。如是於受、想、行、識,當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心得筆記:

可以永保青春、長生不死嗎?很顯然是不行,因為佛說「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但又為何如是少土都不可得呢?因諸所有色受想行識,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過去無論如何豐功偉業,生活如何精彩驚艷,也都將如佛所說,「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三)

佛陀以知見故得諸漏盡

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譬如伏鷄,生子眾多,不能隨時蔭餾,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觜、以爪啄卵自生,安隱出㲉,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觜、以爪安隱出㲉。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餾,冷暖長養子故。

「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何等?謂不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㲉。所以者何?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

「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復不欲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勤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譬如巧師、巧師弟子,手執斧柯,捉之不已,漸漸微盡手指處現,然彼不覺斧柯微盡而盡處現。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明日爾所漏盡,然彼比丘知有漏盡。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譬如大舶,在於海邊,經夏六月,風飄日暴,藤綴漸斷。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所以者何?善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心得筆記:

正呼應八正道以正見為始。入佛門者,一切以正見為首,但要獲得正見是非常不容易的,獲得正見意謂著證得初果,得聖賢位。而證果的方法就是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但身為在家居士而言,對於道品的修習經常是偶爾才想到的,若要每日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解脫道的修習,能於早上或晚上定時誦讀經咒來憶念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否則隨著日月的侵蝕,早年對於佛法的熱忱會有如塵沙被風吹走般的消散到一點都不剩,等到死亡來臨時再想起則為時以晚。

 

#2013/01/16#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一)

生法計是我,非不生

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年少初出家時,常說深法,作如是言:『阿難!生法計是我,非不生。阿難!云何於生法計是我,非不生?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受、想、行、識生,生是我,非不生。譬如士夫手執明鏡及淨水鏡,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是故,阿難!色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如是受、想、行、識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

 

心得筆記:既然已出生了,就會生出我,不要不承認,就像拿鏡子照臉,就會看見自己的面孔的道理是一樣的。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二)

有無、生滅之間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心得筆記:經上說世人依於「有無」取諸境界,所以若要「有無」俱遺,修行方法為「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如實正觀世間集滅,行於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中道觀。

 

#2012/11/18#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

云何為滅

舍利弗言。阿難。所謂滅者。云何為滅。誰有此滅?

阿難言。舍利弗。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云何為五。所謂色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如是受.想.行.識。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心得筆記:五受陰是過去所作業行及過去之思願所追求來的,其本質是無常的,終將隨著歲月因緣而逐漸消散,故說為滅。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五九)

一票玩到底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

得阿羅漢果證。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五八)

於七處不如實知是名無明

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所謂無明。無明者為何謂耶。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言。不知。是無明。不知何等。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愚。是名無明。成就此法者。名有無明。

 

#2010/12/13#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五五)

真假婆羅門

尊者摩訶迦旃延即說偈言:
「古昔婆羅門, 修習勝妙戒,
得生宿命智, 娛樂真諦禪,
常住於慈悲, 關閉諸根門,
調伏於口過, 古昔行如是。
捨本真實行, 而存虛偽事,
守族姓放逸, 從諸根六境,
自餓居塚間, 三浴誦三典,
不守護根門, 猶如夢得寶。
編髮衣皮褐, 戒盜灰坌身,
麤衣以蔽形, 執杖持水瓶,
假形婆羅門, 以求於利養。
善攝護其身, 澄淨離塵垢,
不惱於眾生, 是道婆羅門。」

 

何等為『門』?

復語摩訶迦旃延:「仁者所說『門』。何等為『門』?」
摩訶迦旃延言:「…婆羅門!眼是門,以見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門,以識法故。」

 

云何不守護門?

婆羅門言:「…云何不守護門?」
摩訶迦旃延言:「…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緣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不住身念處,故於心解脫、慧解脫無如實知。於彼起種種惡不善法,不得無餘滅盡,於心解脫、慧解脫妨礙,不得滿足;心解脫、慧解脫不滿故,身滿惡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靜,以不寂靜故,於其根門則不調伏、不守護、不修習,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云何善守護門?

魯醯遮婆羅門言:「…摩訶迦旃延!云何復名善守護門?」
摩訶迦旃延語婆羅門言:「…多聞聖弟子眼見色已,於可念色不起緣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攝其心住身念處,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於彼所起惡不善法寂滅無餘,於心解脫、慧解脫而得滿足;解脫滿足已,身觸惡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門善調伏守護修習,如眼及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2010/11/16#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五四)

不緩不急的努力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正智心解脫,解脫六處

正智心解脫,當於爾時解脫六處。云何為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真實的解脫心境

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
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解脫。
若復有人依於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是亦不應,貪、恚、癡盡,是真實遠離解脫。
貪、恚、癡盡,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
如是,世尊!若諸比丘未得羅漢,未盡諸漏,於此六處不得解脫。

 

努力不會白白付出,只要不放棄,總會有成就的一天

「若復比丘在於學地,未得增上樂,涅槃習向心住,爾時成就學戒,成就學根,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得無學戒,得無學諸根。譬如嬰童愚小仰臥,爾時成就童子諸根,彼於後時漸漸增長,諸根成就,當於爾時成就長者諸根,在學地者亦復如是。

 

心解者,心意堅住止息,猶如大石山,四風不能動

「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2010/11/12#

 

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餘無餘、非有餘非無餘耶?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四九)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難:「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餘耶?此則虛言。無餘耶?此則虛言。有餘無餘耶?此則虛言。非有餘非無餘耶?此則虛言。若言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

 

是眼繫色還是色繫眼?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五○)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尊者摩訶拘絺羅,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繫,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
為等問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於中間,若軛、若繫鞅者,是彼繫縛。」 「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云何為無明?云何為明?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五一)

尊者舍利弗言: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為無明。云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舍利弗言:所謂為知,知者是明,為何所知?謂眼無常、T02n眼無常如實知,眼生滅法、眼生滅法如實知。耳、鼻、舌、
身、意亦復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知、見、明、覺、悟、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2010/11/8#

 

何故得見法般涅槃?何故不得見法般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三七)

佛告長者:

若有比丘眼識於色,愛念染著,以愛念染著故,常依於識;為彼縛故,若彼取故,不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

若比丘眼識於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於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

 

何結所繫法?云何結法?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三九)

何結所繫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結所繫法。云何結法?謂欲貪,是名結法。

 

寧可睡覺也不可於六入處起覺想。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四一)

諸比丘!睡眠者是愚癡活、是癡命,無利、無福,然諸比丘寧當睡眠,不於彼色而起覺想;若起覺想者,必生纏縛諍訟,能令多眾起於非義,不能饒益安樂天人。…

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睡眠者是愚癡活、癡命,無果、無利、無福,我當不眠,亦不起覺想,起想者生於纏縛諍訟,令多人非義饒益,不得安樂。…

 

#2010/11/6#

 

所謂世間空,云何名為世間空?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三二)

佛告三彌離提:
「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

 

云何世間、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跡?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三三)

云何為世間?謂六內入處。云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云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

云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餘斷,已捨、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

云何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2010/11/5#

 

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

雜阿含經卷第八(二三○)

佛告三彌離提:「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三彌離提!若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無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者,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滅則觸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故。」

 

有漏、無漏法 :

雜阿含經卷第八(二二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漏、無漏法。云何有漏法?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世俗者,是名有漏法。「云何無漏法?謂出世間意,若法、若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出世間者,是名無漏法。」

 

增長法、滅法:
雜阿含經卷第八(二二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增長法、滅法。云何增長法?謂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增長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增長法。 「云何滅法,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損減法。」

 

經文參考: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08.htm

 

 

 

#2010/10/31#

 

雜阿含經卷第八(二一五)

云何為現見法?

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

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Read Full Post »

原文:

太乙金華宗旨

 

 達道居士的白話註解可參考:

太乙金華宗旨註解

 

 其它可參考的資料:

呂祖謁黃龍

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维基百科-太乙金華宗旨

 

 國立臺中圖書館電子書服務平台

(線上申請帳號,即可線上借閱此書閱讀)

黃金之花的秘密 : 道教內丹學引論

Read Full Post »

◎ 心念的生起沒有一個起始點(無始),雜阿含三三五經如是說: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 心念是緣起的,雜阿含六○九經如是說: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 心非我亦非我所,雜阿含三○四經如是說:

『若有說言眼是我。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生滅故。若眼是我者。我應受生死。是故說眼是我者。是則不然。如是若色.若眼識.眼觸.眼觸生受若是我者。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觸生受是生滅法。若眼觸生受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說眼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是故眼觸生受非我。如是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非我。所以者何。意觸生受是生滅法。若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意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是故意觸生受非我。』

◎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雜阿含二六七經如是說:

『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 心是不可得的,因為心是緣起的,即眾緣合和故有,緣滅即散故。心因為無常、無實的原故,故說不可得。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景德傳燈錄卷第三,禪宗二祖慧可問達摩祖師:

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師曰:將心來與汝安。
光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 密勒日巴尊者歌集所說的見、行、修的精要,其中說到:

『外顯諸境皆是心,心即明顯之體性,明體無相無可執,此三見訣應受持。 』

宗鏡錄卷第九十七,牛頭融大師絕觀論:

問云:何者是心?
答:六根所觀,並悉是心。

◎ 密勒日巴尊者歌集中所說心之妄念遣除辦法

『至心敬禮諸上師。羅頓、徒眾聽我言:心之顯現何物耶?心顯是何若不知,
(我當為汝略解說,)此心善能顯一切,無所不顯億萬變!不悟此義即輪回,
 悟此法身即諸顯,萬顯成為法身後,何用他求‘見地’耶?
 使心安住之方便,汝今亦能知曉否?安心方便之精要,端在莫激蕩心性,
 此心無作無整治,安住如彼嬰兒睡。安住如大海無波,安住如燈耀光明,
 安住無傲如死屍,安住不動似南山,心性如是離增損!
 覺受生起應如是:如彼皓日出天際,一切黑暗頓時消,何需他法斷妄念?!
 一切入夢無有根,心境無執似水月,又似無體虹彩然,如彼虛空離方所。
 覺受紛起應如何?覺受起時如斯觀:濃霧雖濃不離空,浪濤雖湧不離海,
 密雲雖重空中顯,識念紛紛湧起時,未嘗稍離無生性。觀審心之明體時,
 能悟識乘動氣訣;妄念盜賊潛入時,能解誤賊之口訣。心識散馳外境時,
 能悟鳥歸海船訣。行之方法亦知否?行之方法若不知,應效雄師奮起姿。
 行如蓮花出污泥,行如巨象大瘋狂,行如淨璃遠塵垢。果位顯狀亦知否?
 果位現時應如是:由無分別顯法身,由大樂性顯報身,由明暗中顯化身,
 由本來顯體性身。我乃具足四身士。法界性中無動搖。見、修以及覺受相,
 安住方便及行果,習瑜伽時應知悉,汝應依是而修觀。』

◎ 雜阿含五六八經中說的意行:

復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註:口語是表達口行的身行。

◎ 雜阿含三二二經中說心.意.識非色:

『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 雜阿含三七七經中說虛空特性: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虛空者。非色.無對.不可見』

◎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大愛道般涅槃分品第五十二.(七),無意根,身口不能有所作為:

佛告王曰:夫人所行。先意念。然後口發。口已發。便身行殺.盜.婬。舌根不定。亦無端緒。正使彼人命終。身根.舌根在。大王。彼人何以故身.口不有所設耶 ?
王白佛言:彼人以無意根故。致斯變耳。

Read Full Post »

天下雜誌:快樂經濟學:影子學習法

跟著某類能力強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的某類能力也會慢慢提昇,這在佛經中也是這樣說的。

雜阿含四四七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
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餘
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
時。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時。阿那律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
時。尊者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
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
時。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
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
時。尊者迦旃延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
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
時。尊者羅[目*侯]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時。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眾惡行。
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
佛說是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Read Full Post »

偶然從某博客看到瑜伽經,經中有提到一個神聖的聲音(AUM),並說此聲應常誦念,於是好奇就探一下這個聲音,首先是這個聲音要怎麼唸呢?從網路上找到說A-U-M(或OM,音發作:奧姆),另外找到一篇[分享]唵字要怎麼讀?(似源於此篇)此篇中說OM是三字母A-U-M的合成,所以唵音即是A-U-M的發音,唵的是發台語的「暗」音,跟國語的「奧姆」音類似,如果多唸幾次就會讓人聯想到「阿母」(阿字要外加捲舌),基督教的「阿們」,淨土宗的「阿彌」,這些發音與A-U-M的發音感覺都有雷同之處。

 

有緣看到,順便收集:
古老而神秘的三個音節
Om (AUM) Ah Hum–蓮花生大士所給予的咒語
用AUM使你從混亂變成井然有序
Siddham Newsletter 2001年8月份電子報第5期 悉曇字教學

Read Full Post »

依於持戒,內修四無量心,管它世間知見滿天飛,不是不非,得內心止。

中阿含業相應品波羅牢經

…於是。波羅牢伽彌尼復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曇。云何法
定。名曰遠離。令我因此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我於現法便斷疑惑。而得昇進。
  世尊告曰。伽彌尼。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斷不與取.邪婬.妄言。至斷邪見。
得正見。彼於晝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過夜曉時而作是念。我離殺斷
殺。斷不與取.邪婬.妄言。至斷邪見。得正見。彼便自見。我斷十惡業道。念十善
業道。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於喜。生於喜
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得一心。伽彌尼。多聞聖弟子得
一心已。則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
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
念。若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呪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
。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
作證成就遊。若彼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者。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
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我今得無上人上之法。昇進得安樂居。謂遠離法定。
彼沙門.梵志所說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得內心止。伽彌尼。是謂法定。名曰遠離
。汝因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汝於現法便斷疑惑。而得昇進。
  復次。伽彌尼。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斷不與取.邪婬.妄言。至斷邪見。得正
見。彼於晝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過夜曉時而作是念。我離殺斷殺。
斷不與取.邪婬.妄言。至斷邪見。得正見。彼便自見。我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
。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於喜。生於喜已。
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得一心。伽彌尼。多聞聖弟子得一心
已。則心與悲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悲
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
若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呪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
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
就遊。若彼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者。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
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我得無上人上之法。昇進得安樂居。謂遠離法定。彼沙門
.梵志所說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得內心止。伽彌尼。是謂法定。名曰遠離。汝因
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於現法便斷疑惑。而得昇進。
  復次。伽彌尼。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斷不與取.邪婬.妄言。至斷邪見。得正
見。彼於晝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過夜曉時而作是念。我離殺斷殺。
斷不與取.邪婬.妄言。至斷邪見。得正見。彼便自見。我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
。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於喜。生於喜已。
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得一心。伽彌尼。多聞聖弟子得一心
已。則心與喜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喜
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
若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自作.教作。自斷.教斷。自煮.教煮。愁煩憂慼
。搥胷懊惱。啼哭愚癡。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言.飲酒。穿墻開藏。至他巷劫。
害村壞邑。破城滅國。作如是者。實為不作惡。又以鐵輪利如剃刀。彼於此地一切眾
生。於一日中斫截斬剉。剝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積。因是無惡業。因是無惡業
報。恒水南岸殺.斷.煮去。恒水北岸施與.作齋.呪說而來。因是無罪無福。因是
無罪福報。施與.調御.守護.攝持.稱譽.饒益。惠施.愛言.利及等利。因是無
福。因是無福報。若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者。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
。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我今得無上人上之法。昇進得安樂居。謂遠離法定
。彼於沙門.梵志所說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內得心止。伽彌尼。是謂法定。名曰
遠離。汝因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汝於現法便斷疑惑。而得昇進。
  復次。伽彌尼。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斷不與取.邪婬.妄言。至斷邪見。得正
見。彼於晝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過夜曉時而作是念。我離殺斷殺。
斷不與取.邪婬.妄言。至斷邪見。得正見。彼便自見。我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
。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於喜。生於喜已。
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得一心。伽彌尼。多聞聖弟子得一心
已。則心與捨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捨
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
若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自作.教作。自斷.教斷。自煮.教煮。愁煩憂慼
。搥胸懊惱。啼哭愚癡。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言.飲酒。穿墻開藏。至他巷劫。
害村壞邑。破城滅國。作如是者。實為作惡。又以鐵輪利如剃刀。彼於此地一切眾生
。於一日中斫截斬剉。剝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積。因是有惡業。因是有惡業報
。恒水南岸殺.斷.煮去。恒水北岸施與.作齋.呪說而求。因是有罪有福。因是有
罪福報。施與.調御.守護.攝持.稱譽.饒益。惠施.愛言.利及等利。因是有福
。因是有福報。若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者。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
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我得無上人上之法。昇進得樂居。謂遠離法定。彼於
沙門.梵志所說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得內心止。伽彌尼。是謂法定。名曰遠離。
汝因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於現法便斷疑惑。而得昇進。…

Read Full Post »

2008/9/27

因電視節目,內人談到目前民間流傳關公為現今的玉皇大帝,我聽到後直覺是不可能,若沒記錯,玉皇大帝是三十三天天主,又根據經典的記載天帝釋成就七法:

雜阿含一一○六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能受持七種受者。以是因緣得生天帝釋處。謂天帝釋本為人時。供養父母。及家諸尊長。和顏軟語。不惡口。不兩舌。常真實言。於慳吝世間。雖在居家而不慳惜。行解脫施。勤施。常樂行施。施會供養。等施一切

從以上經文記載來看,關公應不具如上資格。

又民間流傳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說不定是天帝釋在人間時的善行傳說,流傳久了,就變成千手千眼觀世音。

經典記載的天帝釋樂於佈施(樂於伸出援手故說為千手),觀世間種種義理(千眼),兩個合起來就變成千手千眼天帝釋了。

雜阿含一一○六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名釋提桓因
佛告比丘。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行於頓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飲食.錢財.穀.帛.華香.嚴具.床臥.燈明。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故。釋提桓因復名富蘭陀羅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數數行施衣被.飲食。乃至燈明。以
是因緣。故名富蘭陀羅
比丘復白佛言。何因.何緣故。復名摩伽婆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名摩伽婆故。釋提桓因即以本名。名摩伽婆
比丘復白佛言。何因.何緣復名娑婆婆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數以婆詵私衣布施供養。以是因緣故。釋提桓因名娑婆婆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復名憍尸迦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為憍尸族姓人。以是因緣故。彼釋提桓因復名憍尸迦
比丘問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名舍脂缽低
佛告比丘。彼阿修羅女名曰舍脂。為天帝釋第一天后。是故帝釋名舍脂缽低
比丘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復名千眼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聰明智慧。於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復名千眼
比丘白佛。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復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彼天帝釋於諸三十三天。為王為主。以是因緣故。彼天帝釋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然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受持七種受。以是因緣。得天帝釋。何等為七。釋提桓因本為人時。供養父母。乃至等行惠施。是為七種受。以是因緣。為天帝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如上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Read Full Post »

Older Posts »